10月17日,兴业基金发布公告,原董事长叶文煌到龄退休,由刘宗治接任。
公开资料显示,刘宗治在投行、金融市场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。业内人士认为,他的到任有望进一步巩固兴业基金的“银行系公募”特色。
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,今年以来,已有二十余家基金公司官宣新董事长上任,多家头部公募均完成换帅。分析人士指出,公募高管更替频繁,既是治理结构规范化的体现,也反映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,而平稳的高层过渡,则是保持投研体系与客户信心的关键。
兴业基金官宣换帅
10月17日,兴业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。
公告显示,刘宗治将出任公司新任董事长,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原因离任,任职日期和离任日期均为2025年10月16日。叶文煌系正式到龄退休,刘宗治接棒,标志着兴业基金平稳完成董事长层面的新老交替。
过往履历显示,刘宗治深耕金融领域多年,具备深厚的银行与资管行业积淀。其曾任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、风险总监,总行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等职,在投资银行、金融市场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。
业内人士分析称,刘宗治耕耘大资管领域多年,深刻了解资本市场规律与资管机构发展逻辑,其上任后,有望进一步强化兴业基金作为银行系公募的核心优势,持续融入兴业银行集团整体战略布局,厚植稳健经营的底色、锚定绝对收益的核心定位,充分发挥风险合规管理的传统优势,在遵循“市场化”运作规律的基础上,推动兴业基金“银行系特色”公募品牌做大做强。
公开资料显示,兴业基金成立于2013年4月17日,是兴业银行控股下的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兴业基金(含子公司兴业财富)共管理产品229只,资产管理规模超5000亿元。
从整体业绩表现方面来看,近年来,兴业基金在固收和权益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。根据国泰海通证券《固定收益类基金大型公司超额收益排行榜(20251009)》,截至2025年9月30日,兴业基金最近十年、最近五年、最近三年的超额收益率均排名第一;根据国泰海通证券《权益类基金超额收益排行榜(20251009)》,截至2025年9月30日,兴业基金最近三年、最近两年、最近一年的超额收益率均位列市场前30%。
年内公募已有二十余位新董事长上任
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,今年以来,已有二十余家基金公司官宣新董事长上任。
仅下半年以来,博时基金董事长张东、华夏基金董事长邹迎光、兴银基金董事长黄德良等纷纷官宣上任。
公开信息显示,张东于10月15日上任博时基金董事长一职。过往履历显示,他于1989年至1994年在中国银行工作,1994年至2024年在招商银行工作。2024年5月至今,张东在博时基金工作,历任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、党委书记兼总经理。
邹迎光于9月30日上任华夏基金董事长一职。过往履历显示,他于2017年加入中信证券,于2024年12月12日获委任为中信证券执行董事,同时任中信证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、执行委员,兼任华夏基金党委书记。
黄德良则于8月29日上任兴银基金董事长一职。过往履历显示,他曾在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、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工作,现任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、总裁,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。
沪上一位基金评价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,基金公司董事长到龄退休属于正常的人事安排。不过,董事长往往在公司战略、股东沟通和文化塑造中扮演关键角色,其离任依然会对外界预期产生一定影响。对于基金公司而言,董事长的变更既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,也为新管理层提供了展示思路和能力的机会。
从行业角度看,近几年,公募基金高管更替较为频繁,既反映了监管层对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要求,也与公司内部发展阶段相关。部分机构通过新老交替完成战略转型,例如加大固收业务布局或推动数字化转型;也有机构在高管更迭过程中暴露出内控、团队稳定性等考验的问题。总体而言,领导层的平稳过渡对于维持投研体系稳定、保持客户信心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