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又一家港股SPAC(特殊目的收购公司)VISION DEAL-Z正式退市。这家SPAC公司由阿里巴巴前高管、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卫哲等人发起成立,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De-SPAC(完成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合并交易),只能退市。
值得注意是,自港交所2022年正式启动SPAC上市规则后,仅在2022年当年就有5家港股SPAC公司上市,此后至今未有新的SPAC公司上市。而在这5家公司中,目前仅有2家公司成功De-SPAC,两家退市,尚有一家“待交卷”。
卫哲公司
并购失败无奈退市
SPAC是一种由专业投资人或行业资深人士发起设立的“空壳公司”,其通过IPO募集资金,并在规定期限内寻找合适的目标公司完成并购。若未能按期完成,SPAC将面临清算退市。
2021年12月,港交所引入SPAC上市机制,旨在为新兴和创新企业提供更灵活的融资路径,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。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,该机制有助于扶持潜力企业成长。2022年,5家SPAC公司在港上市,按照规则,SPAC公司需在上市后24个月内发出De-SPAC交易公告,并在上市后36个月内完成De-SPAC交易。因此,2025年成为港股SPAC公司的关键之年,要么成功达成并购交易,要么就只能退市。
VISION DEAL-Z正是遭遇如此困境。该公司于2022年6月10日正式登陆港交所,也是港股第二家SPAC上市公司,发起人为卫哲等人。2023年12月8日,VISION DEAL-Z宣布拟并购在线音频娱乐公司趣丸集团,但由于目标公司未能在期限内完成境内监管备案,交易最终搁浅。此后,该公司虽积极寻找新并购标的,但最终未达成任何有效交易。
根据港交所规则,SPAC公司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公告并购交易,则须暂停交易并启动退市程序。2025年6月12日,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,取消该公司的上市地位,6月25日则宣布该公司于6月30日正式摘牌。
在此之前,另一家SPAC公司INTERRA ACQ-Z已于4月10日起被取消上市。
目前仅有2家
完成De-SPAC
经过几年的发展,港股市场目前仍只有5家SPAC公司在2022年上市,而在这5家公司中,仅有2家完成了De-SPAC。
在目前完成De-SPAC交易的2家港股SPAC公司中,汇德收购-Z与新加坡数字商务平台狮腾控股完成合并后,已于2023年10月正式更名为狮腾控股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笔交易不仅是港交所首单成功落地的SPAC并购案例,其发起团队也颇具看点——由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领衔。合并前披露信息显示,阿里巴巴新加坡公司持有狮腾控股47.22%股份,为单一最大股东。
另一家完成交易的AQUILA ACQ-Z则选择了不同的资本运作路径。该SPAC与找钢产业互联集团(简称“找钢集团”)完成业务合并后,原SPAC上市地位被撤销,找钢集团以继承公司身份实现港交所上市。
两单成功,两单退市,目前港交所SPAC公司仅剩下TECHSTARACQ-Z一家“待交卷”。资料显示,TECHSTARACQ-Z是由创投圈知名人士倪正东等人发起,他在股权投资行业拥有逾20年经验。他于2001年开展股权投资服务业务,并自清科集团于2005年成立起担任执行董事,后获委任为董事长。
2024年12月20日,TECHSTARACQ-Z就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刊发公告,并订立有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的协议。该公司的并购目标是知名激光雷达公司——图达通。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,图达通2023年乘用车激光雷达解决方案销售收入全球排名第一,为首家实现量产的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供应商。
市场期待
SPAC制度再度优化
港股SPAC市场表现沉寂,2023年以来并未有新的SPAC公司上市,成功案例寥寥,后市将何去何从?
诺圻资本主席王干文指出,市场对SPAC上市仍有需求,但是香港上市规则过严,尤其需要SPAC公司在落实并购项目时,同时公布PIPE(独立第三方投资)投资者,要求专业投资者参与占比亦高、数目又多,因此提议降低对PIPE投资者的门槛,及降低SPAC的上市集资额,重振SPAC市场的活力。比如将原有规定需要3名管理资产值达80亿元的资深投资者并占PIPE投资至少50%的要求,降至只需1名。由于SPAC在收购内地项目时,在取得中国证监会审批的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,往往迟至SPAC公司原先规定公布的合并项目最后期限前数天才取得监管机构批准。他认为,一旦监管未予批准,SPAC公司便难转身寻求新项目替代。
事实上,2024年8月,港交所对SPAC的并购交易规定进行了优化。新规规定,将最低独立第三方投资额降至5亿港元,或按并购目标估值百分比取较低值。同时明确界定第三方投资者独立性标准:以投资协议签署日至继承公司上市期间为评定时段,并规定SPAC及其并购目标的控股股东等关联方不具独立性。这些修订旨在降低交易门槛的同时,确保并购过程的透明度与公平性。
金辉资本表示,2024年10月,香港优化IPO审批流程后,传统IPO效率显著提升,但SPAC的De-SPAC交易审批仍耗时较长(通常需6—9个月)。这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传统IPO或转投其他市场。期待香港SPAC上市规则亦能进行一次类似优化,真正发挥SPAC的内在优势,从而重新焕发香港SPAC市场的活力。
金辉资本认为,在科技并购浪潮与资本效率需求的推动下,De-SPAC模式正成为新兴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“黄金通道”。相比传统IPO的漫长流程和估值不确定性,SPAC模式以“时间确定、估值透明、无历史负担”的核心优势,为高成长企业提供了一条“快车道”——既能规避传统借壳上市的合规风险,又能借助SPAC壳资源的现金储备加速业务扩张。